教案的使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连贯性,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撰写教案是教师的必备技能,以下是瑞文巴巴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关于孝的教案优秀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1
小老鼠和大油瓶
美术:小老鼠和大油瓶
执教:唐红娟
目标:
1. 迁移已有经验进行充分的想象,并能够大胆表现自己的设想。
2. 尝试运用遮挡的方法处理较为复杂的.画面。
3. 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和快乐。
准备:
纸和记号笔。
过程:
1. 设置问题情景,充分引导幼儿想象。
l 教师:小老鼠肚子饿了,想找东西吃。忽然它闻到了一股油的香味。它来到近处一看,哇!好大的一个油瓶呀!小老鼠想,我怎么才能喝到这香喷喷的油呢?请你们帮小老鼠想个办法,可以借助什么工具呢?什么办法最好?怎样做又快又好?
2. 通过讨论明确构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尝试运用重叠的方法。
l 教师:怎样表现许多小老鼠和一个大油瓶?怎样安排画面才显得丰富而不杂乱?用什么办法表现很多只老鼠?
3、 引导幼儿积极地迁移已有经验,表现丰富的画面。
l 鼓励幼儿在创作中较为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l 提醒幼儿运用遮挡的方法表现物体和动物的前后关系。
4、 展示幼儿交流幼儿的作品。
l 教师:小老鼠是怎样偷到大油瓶中的油的?你是怎么画的?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认识半圆形,能正确区分半圆形和其他图形。
2、感知半圆形的基本特征,初步体验半圆形和圆形之间的关系。
3、对图形感兴趣,培养幼儿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
活动准备: 1、一个较大的圆,中间有切割线,能分成两个半圆;小丑图片。
2、大小不同的半圆若干,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一、认识半圆形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看看是什么啊?
2、你们看看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啊?引导幼儿说出圆形名称。
3、看清楚哦,老师现在要变魔术了。
4、将圆形拆开成两个半圆形,提问:现在看老师把圆变成了什么形状,你认识吗?引导幼儿发现圆形变成了两个一样大小的半圆形。
5、引导幼儿大胆地说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像半圆形。
二、找出半圆形 1、为了欢迎小朋友,老师还带来了一幅画,一起看看吧。
2、在老师的的道具中,哪些是半圆形的?数一数,一共找到了几个半圆形。
3、认识了半圆形,老师想请你们帮我整理玩具,老师有许多形状不一的玩具,请你帮他把半圆形的都找出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摸摸半圆形 1、我们一起来摸摸半圆形,和他做好朋友吧。
2、引导幼儿触摸半圆形的边角,感知半圆形的特征。
3、猜一猜,如果把两个半圆形并在一起会变成什么呢?
4、游戏:制作缺少半圆形的道具,然后邀请小朋友来用半圆形给他们补上。
四、圆圆和半圆 1、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好朋友手中的'半圆形拼起来会变成圆形,有的不能?
2、共同总结:两个大小一样的半圆形才能拼成圆形。
3、找一找:带着已有的半圆,从众多半圆中找到一样大小的半圆,并拼一拼看看能否成为圆形。
4、师幼共同验证,跟半圆宝宝再见,结束课程。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感知摇摆装入不同物品的瓶子会发出不同声音的效果。
2、尝试用撕、画、贴等方法装饰瓶子。
3、自制各种的瓶子乐器,并演奏简单的乐曲。
二、活动准备
1、自制装有豆子、石头、沙子乐器各一个。
2、收集各种饮料瓶(塑料)。
3、各种豆子、石头、沙子和工具若干。
4、即时贴条、形状若干。
5、音乐一段、指挥棒一根、头饰一个。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游戏:猜猜瓶子里面有什么?
教师摇摆装入不同物品的瓶子,让幼儿猜测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提问:
a、为什么我的瓶子会"唱歌"?(幼儿自由讨论)
b、你们想不想要一个和老师一样的会唱歌的瓶子呢?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制瓶子乐器。(教师先示范)
a、将豆子、沙子、石头放入瓶子中。(不能装太多的物品、小心不要弄如到口鼻眼中、盖子需拧紧。)
b、把即时贴条状装饰,并贴上眼睛、嘴巴。(大拇指和食指慢慢的撕、圆形当眼睛、嘴巴。)
2、感知瓶子发出的声音,并与常用的乐器进行比较、匹配。
提问:你觉得的乐器发出的是什么乐器的声音?(请个别幼儿说)
(三)结束部分
1、用自制的乐器演奏乐曲。
指导语:我们可以用这些乐器做什么?我们一起来演奏吧!(分成三组)
a、教师讲解示范。
b、(放音乐)幼儿自己为曲子伴奏一次或两次。
2、结束语:今天我们用饮料瓶制作了乐器,小朋友,你们想想看,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制作乐器呢?(纸箱、牛奶瓶、铁盒)真棒!那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用我们刚刚说的那些废旧材料做做看,听听发出来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好吗?好了,现在我们去给小班的弟弟妹妹演奏一曲吧!
课前准备
1、熟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2、打击乐器的经验。
3、场地设置。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4
设计意图
有一天中午看电视我给小朋友找了一些魔术,孩子们看得认真了,当看到一个关于悬空的魔术时,就有小朋友问:"老师,什么是悬空?他为什么会悬空呢?"还有的小朋友说:"老师,除了魔术里的人能悬空,还有什么也能悬空呢?"看到孩子们对悬空现象这么感兴趣,针对孩子们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也上网查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最后组织了开展了《会悬空的纸盒》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纸盒悬空的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2.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3.感知纸盒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纸盒娃娃、音乐。
2.辅助材料:螺丝帽、木块、塑料。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出示纸盒娃娃,引题:有一个很特别的杂技团要在我们班作精彩演出。他要给我们表演杂技--悬空,你们猜他能成功吗?
2.教师演示成功的"纸盒娃娃的杂技",提示:他能用这么少的部分把身体悬空,你们的纸盒娃娃会不会悬空呢?
二、基本部分
(一)、发现纸盒的悬空现象
1.设问:你们的纸盒娃娃能悬空吗?
2.幼儿探索(教师提供"木块"让幼儿自发尝试悬空的方法:纸盒一头放在桌子的边沿,一头悬空)
3.交流:你是怎么让他悬空的?
(二)、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1.设问:用什么方法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运用现有材料,探索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体验到悬空现象与重心的位置有关。)
3.幼儿交流让纸盒悬空最多的方法。
4.小结:木块在纸盒顶端能让纸盒悬空最多。
(三)、比较借助不同材料后的悬空现象。
1.设问:每种材料都去试一试,你能发现什么?
2.幼儿探索。(引导幼儿比较借助不同材料让纸盒悬空最多现象,发现悬空现象与辅助材料的轻重有关。)
3.交流:你用三种材料比较以后,发现了什么?
4.小结:纸盒里的东西越重,纸盒悬空越多。
三、结束部分感受身体重心
1.导入:纸盒娃娃的表演完了,现在轮到我们小朋友来表演杂技《椅子上的单脚舞蹈》
2.要求:只用一只脚站在椅子上,另一只脚悬在椅子外,肢体表演各种动作。
3.幼儿表演并体验单脚悬空的感觉。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整个活动既让幼儿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这个活动在中班开展是非常有意义和有必要的。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5
设计意图:
象棋是中国最为普及的一种体育运动,它简便易学,雅俗共赏,老少皆易,而象棋文化的发源地正是我们的家乡荥阳。20xx年我们的家乡荥阳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的称号。棋类游戏活动是我们班的特色活动,在众多的棋类游戏中,孩子们对象棋却特别感兴趣。本次活动通过生动形象的录象及专家浅显易懂的讲解,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内了解象棋知识并知道象棋与我们的家乡荥阳之间的文化渊源。
目标:
1、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初步了解象棋与家乡荥阳之间的文化渊源。(重点)
2、 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学会运用简单的象棋知识来初步学下象棋。(难点)
准备:
象棋若干副,关于象棋文化的录像一套。
过程:
1、 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你们会下棋吗?”“会下什么棋”“你们会下象棋吗?”
“我们班的小朋友可会下象棋了,咱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下的吧?”
2、 幼儿看录像,提问:“象棋是由几个人下的”
3、 “象棋和我们家乡荥阳之间还有一段故事呢,请你们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看《荥阳-----中国象棋之都》录象,录象完后把象棋盘放到大屏幕上,供幼儿观看。
提问:(1)20xx多年以前谁和谁在咱们的家乡荥阳打仗了?(项羽和刘邦)
(2)他们打到最后划定广武山上的'鸿沟为界线,不在打仗了,(3)那你知道鸿沟在象棋上还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吗?(楚河汉界)
(4)象棋的棋盘什么样的?(幼儿观看分析)
4、 幼儿看棋盘(棋盘上摆有棋子)
咱们认识了象棋的棋盘,可是咱们要下象棋,还得有什么?
来咱们看一下象棋的棋子是怎么摆放的?
幼儿读旗子上的字,并介绍每个旗子代表的意义。
车------战车 马------战马 象-----丞相,大象
士------保护将军的士兵 将(帅)------整个部队的首领
卒(兵)-------打仗最前面的士兵 炮------大炮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图谱,理解歌曲内容,学唱歌曲,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曲调。
2、会根据歌曲节奏,利用身体和生活乐器,创编不同的敲鼓动作。
3、积极参与并体验音乐活动的乐趣,能大胆自信地表演。
活动准备:
大鼓一个;歌词图谱;筷子、牛奶罐、盒子等废旧材料。
活动过程:
一、感受歌曲旋律与节奏
(一)律动,感受歌曲旋律。
1、幼儿当神气的小鼓手,合着歌曲旋律入场。
2、提问:刚才,我们合着《小鼓手》的音乐走进来,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呢?
(二)利用图谱,练习歌曲节奏。
1、出示图谱,讲解节奏。
2、练习:集体学大鼓唱歌,用“咚”声来表示。
3、利用身体部位练习节奏。
二、学唱歌曲
(一)完整地欣赏歌曲。
1、教师第一次范唱(清唱),鼓声用敲鼓的方式表达。提问:你听到了什么?
2、第二次完整地范唱。提问:大鼓是怎么样唱歌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图谱。
(二)根据图谱,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1、教师指图谱,幼儿跟教师有节奏地朗诵歌词。
2、重点练习:渐强(利用图谱法——鼓的从小到大来表现音的从弱到强)和休止符节奏(利用图谱法——没有画鼓棒的鼓表示)。
(三)幼儿学唱歌曲。
1、幼儿轻声跟唱一遍。
2、幼儿用好听的声音跟唱一遍,放开唱。
3、幼儿独立演唱歌曲一遍。
4、提升要求,幼儿背唱三遍:
(1)拿掉两张图片,幼儿演唱歌曲。
(2)拿掉所有图片,幼儿演唱歌曲。
(3)拿掉节奏图谱,幼儿演唱歌曲。
5、幼儿边唱边表演歌曲一遍。
6、分男女幼儿合作演唱歌曲:女孩当小鼓手,男孩当鼓,第二遍交换。
三、利用身体和生活乐器,激发幼儿对歌唱活动的兴趣
1、请一名幼儿当小鼓手,边唱边敲大鼓;其余幼儿把肚子、膝盖、肩膀等当作大鼓边唱边敲打。
2、提问:我们可以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当作大鼓呢?(可把牛奶罐、盆子、盒子等当作大鼓)
3、幼儿表演:
第一次表演,请幼儿边唱边敲;
第二次表演进行提升,敲鼓的地方不能发出声音,直接用“鼓声”表示。
四、结束:幼儿再次当小鼓手,在边敲边唱中出活动室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父母繁荣工作,懂得关心自己的父母。
2、能关注周围生活,围绕经验谈话,与同伴同享经验。
3、增强幼儿对父母的了解,知道父母在家要做很多事,引发幼儿爱父母、尊敬父母的情感,发展思维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一张全家照。
2、幼儿向父母了解工作。
活动过程:
一、幼儿介绍自己的父母。
1、提问: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幸福的家,请你向大家介绍你的爸爸或者妈妈的姓名和他的工作,幼儿拿着照片介绍。
2、谈谈父母在家中做些什么事?
二、引导幼儿谈谈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体验感受。
1、你喜欢自己的家吗?
2、在家里,你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吗?为什么?
三、启发幼儿想象:假如我是爸爸妈妈。
1、爸爸妈妈是大人,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做爸爸妈妈的,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想怎么样?
2、幼儿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鼓励幼儿合理的想法,对不合理的想法组织幼儿讨论。
3、让幼儿想象:如果你是爸爸妈妈,你觉得谁是个好孩子。
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
1、爸爸妈妈平时很关心我们,我们可以怎样关心自己的爸爸妈妈呢?做哪些事爸爸妈妈会高兴?
鼓励幼儿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乱发脾气。
大班关于孝的教案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