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将心得体会视为宝贵的财富,不断积累和分享给他人,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思维的一次飞跃和突破,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发现孩子》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发现孩子》心得篇1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心得篇2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心得篇3
考虑到我们所处的教育体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改善一个良好的环境来“刺激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其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我们没有根据孩子的发展规律制定教育理论和方法,而是根据成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
有些父母持有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从小就开始制定计划,所谓要做有出息孩子,安排他们的孩子参加各种早期教育类或各种兴趣课程,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训练,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孩子是否在生理和心理上足够成熟的进入早期教育,不会考虑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加入兴趣班。
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在这种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父母的这种行为甚至会影响孩子日后智力和道德精神的发展。
看完《发现孩子》后,我明白了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孩子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破坏。
我们似乎很少认为孩子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孩子们其实总是期望有人能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脆弱的心灵总是碰壁,受伤。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变得听话了,有时甚至到了另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成年人总是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也许我们的教育削弱了孩子们的个性,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一个顺从的群体,因为成年人很少考虑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质疑他们是对他们权威的挑战。
因此,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在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成为最可能危害孩子个性发展的人,因为父母是最接近孩子的人,
教师不应再树立威严的权力,应以谦虚的态度帮助孩子。用蒙台梭利的话说,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孩子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实现自然的自由发展。
《发现孩子》心得篇4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方法”也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
最近,我还仔细阅读了她的经典早教书籍《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理解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观察、反应、学习、专注,甚至独处。她描述了孩子的特点,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他们天生的学习热情。
在这本书中,让我感受到的是“新时代教师”该如何做,作为一个初学学前教育的人,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而是贴近我们教育生活的实例,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有了这样的指引,就像在黑暗中有一盏灯照亮前方的路。书中提到“教育应探索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学习。”虽然我们也潜心学习教学方式,但总是片面和肤浅的。当然,我们必须相信教育就是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总是在抱怨今天的孩子们是多么的难教,因为我们没有为孩子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让孩子自发地学习,且是建立在孩子性格的基础上。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会把教育的责任定义为“教”。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责任远比这更重要。教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所以他们在观察孩子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理解他们。教师的观察最终应该帮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这也是观察的目的。
我认为在新时代当老师是不容易的。首先,我认为老师必须知道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是尊重学生。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观察孩子并谨慎安排学习环境。爱和洞察力无疑是教师的法宝。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把他所学的知识暂时放在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就不要把他的教导当作必要;如果老师有耐心,他一定会在孩子身上看到新的变化。只有当老师等待孩子发现他自己未发现的潜力时,孩子的不安才会平息。
《发现孩子》心得篇5
高三一年,我们亲眼见证了孩子的成长。特别是高三第二学期,孩子付出了更多的努力,经历了成功与失败,但他仍坚守心中目标,最终实现梦想。孩子今年高考690分,在没有政策性加分和自主招生加分的情况下,被清华大学录取。今天,我与新的高三父母分享一下高三一年的陪考心得。
刚进入高三时,我有些着急。两年来,在首师大附中,孩子成绩一直徘徊在年级40至50名之间。虽然他知道可以做得更好,但总是对成绩感到失望,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孩子是理科生,兴趣广泛,为人随和,但有个性,偏内向,典型的重理轻文。语文是他最弱的一科,也是投入时间最少、最没兴趣的一科,成绩一般在70分左右。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语文是“短板”,但提升空间最大。在征得孩子同意后,从去年暑假开始,我们给他请了一位一对一语文老师。除了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外,他每周多上一次语文课,每天早起20分钟学习语文,坚持了八九个月后,他对语文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成绩也得到大幅提升,高考语文考了128分,大大超出预期。语文学习见效慢,但是只要坚持,肯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
孩子对数、理、化、生这4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时非常自信,觉得没有难度,但成绩很不稳定,大起大落。在和各学科老师沟通后,我们发现孩子的理科思维非常好,各个模块都没有大问题,只是比较粗枝大叶,有点懒惰,没有追究细节,从不主动找老师答疑,这是成绩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在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介绍了先进的学习方法,如认真记笔记,建立错题本,及时整理、归纳和总结。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总是有点自以为是,不能认真领会和落实老师的要求。作为家长,既不能放任不管,又要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经历了一次次挫折,特别是自主招生考试失利后,他急了,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之前,晚自习回来后他从不学习,但从那次失利到高考前的3个月里,每天回来,会一直学习到夜里11点,早晨5点半起床继续学习。当时,我们都很心疼他,但看到他内在的动力被激发出来,我们没有干预,让他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
在孩子备考的一年里,我和孩子的爸爸也做了大量工作。
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第一时间与任课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
每周坚持陪孩子进行一至二次体育锻炼。体育运动是缓解压力、保持体力充沛的有效方法,能让孩子在考试前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和饱满的精神状态。
提前一年开始参加各类公益讲座和招生说明会,关注国家高考政策,了解志愿填报技巧、自主招生政策、大学实力、优势专业、录取规则和高考《考试说明》等信息,做到心中有数。在进行重要决策时,我们沉着冷静地给孩子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
在帮助孩子制定高考目标时,我们的原则是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孩子的特点,帮助孩子把好志愿填报这一关。我们认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才会快乐。在班主任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孩子提前两年就考察了自己心仪的学校。即便早已做好充分准备,但在挑大学、选专业时,我们还是很纠结。孩子坚持报考最心仪的清华大学建筑学,而我和孩子爸爸都担心没有自主招生加分难度太大。最终,我们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在此,我的另一点心得就是报志愿时,一a志愿要稍稍高一些,孩子才有动力,一b志愿要稳妥。
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孩子海淀区“一模”成绩非常好,考了700.5分,名列年级第一,海淀区前十。经历自主招生失利后,孩子自己也没想到考得这么好,觉得不太真实,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怀疑。“二模”成绩不太理想,孩子心情非常沮丧,对自己的能力就更加怀疑了。我们深知,在临近高考时,信心比金子宝贵。因此,我们想尽办法给孩子鼓劲儿,让他相信“一模”成绩最能反映他的真实水平,帮他提升自信心。最终,孩子顶住了压力,在高考中正常发挥了水平,被心仪院校录取了。
高考家长怎样消除孩子考后负面情绪
《发现孩子》心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