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体会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与交流,在撰写读后感时,建议使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个人感受,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科幻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科幻读后感篇1
读完《三体》三部曲已有一个月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三体》而生的那些思绪愈加挥之不去。我渐渐发现,我的人生观、我的生活、我的追求正在被这本书改变,并且我预感这些改变将会越来越深刻。
?三体》最为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许多人心目中所想象的完全不同的宇宙。更残酷的是,这本书中的宇宙真相是在前沿物理学定律的基础上,用严格的推理一步一步推导出来的。非常巧合,去年霍金也曾向全世界警告,应该尽量避免与外星人接触,否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于是,即使难以接受,我也不得不承认,《三体》中的黑暗森林确实更像是一个真实的宇宙。相比之下,《星球大战》、《星际迷航》、《变形金刚》这类通俗科幻故事中所描述的宇宙简直就是天真的童话。
我无意品评《三体》的故事或者艺术水准。毕竟,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三体》跟金庸这样的文学大师的作品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是,在现实的层面上,《三体》给我们留下的烙印可能更加难以磨灭,特别是对了解一些相对论知识的理工科读者。
“你们是虫子。”
“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我需要一块二向箔,清理用。”
我们应该庆幸,上面这些悲凉的台词出自一部小说,暂时还没有变成血淋淋的现实。我们应该庆幸,没有智子来锁死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依然可以努力让科技的飞跃发展持续下去。既然宇宙中没有童话,要想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尽可能长久地生存,我们只能快马加鞭试图有朝一日奋斗成为黑暗森林中的“神级文明”;即使做不到这一点,退而求其次,我们也要有能力把人类的种子撒向宇宙的各个角落,这是唯一让我们的千代、万代子孙不被这个宇宙除名的办法。以我们现在的科技水平而言,我们的求生之路还很漫长。
曾经,我只打算做一个数学界的混混儿,随便找个三流高校混日子;曾经,我没来由地厌恶物理,厌恶实验。突然,《三体》让我发现,我们所搞的基础数学还是有那么一点意义的;除此之外,《三体》居然让我在博士阶段对冷漠已久的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受自己智力所限,我可能连故事中丁仪、曹彬的万分之一都达不到;但即使只能在人类前进的道路上做那铺路石下边的一粒尘土,数十年后老去之时,我也可以欣慰地说,我作为一个地球公民尽了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科幻读后感篇2
我喜欢蓝色,因为它是海的顔色;而海是神秘的。《海底两万里》这篇科幻冒险小说出自于儒勒·凡尔纳,他是19世纪下半叶法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他自幼酷爱科学,又喜欢幻想,但他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他原本打算毕业后当律师,因偶然结识了著名作家大仲马,在后者的鼓励下,转而走向文学创作之路。作者却能一口气公开海的很多秘密,我很佩服这本书的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主要说的是阿龙纳教授和他的两个同伴受到船长尼摩的邀请坐“鹦鹉螺号”(潜艇名)在太平洋、珊瑚、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底遇到的惊险故事。还经历了搁浅、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险情。写了阿龙纳斯、康赛尔以及尼德兰因偶然他们来到了“鹦鹉螺”号上。尼摩船长带他们去海底森林打猎、穿过瓦尼科罗群岛、在深海举行葬礼、锡兰岛的采珠场看看……最后阿龙纳斯、康赛尔和尼德兰逃出“鹦鹉螺”号,“鹦鹉螺”号被卷入漩涡中,之后无人知晓。
我最喜欢本书的第三十章《缺氧》,这章让我是又紧张又感动。紧张是因为“鹦鹉螺号”当时被一些大冰块压在了海底,需要有人工凿冰才有一丝生机,但空气又不多了,该怎么办呢?我的心都揪起来了。感动的是因为鹦鹉螺号周围的冰被凿的差不多可以动了的时候,“我”却因为受不了潜艇内大量的二氧化碳,晕了过去,但因又得到了新鲜空气而清醒过来了,是到了水面上了吗?不是,是奈德兰和康塞尔他们牺牲了自己来救“我”,把氧气箱里最后的一些氧气留给了“我”,这种舍已救人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这本书里有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镇定的“我”阿龙纳教授;“我”忠厚的仆人康塞尔,急躁的奈德兰;知识渊博的尼摩船长。我最喜欢的是急躁的鱼叉手奈德兰,叉鱼的命中率几乎能达到100%,还有他虽然急躁,但有危险时却能冷静下来。
在《圣经》中有个问题:“谁能测知深远的最深处呢?”当今世界上,只有两个人有权回答:尼摩船长和阿龙纳斯。
这本书开拓了我的想象力,丰富了我的海洋知识,让我对大海有一种向往,希望也能在大海中探险。
科幻读后感篇3
看完了《三体》全册,我的内心受到了无比的震撼。使我对宇宙的认识彻底颠覆了。
故事大致讲的是三体与地球之间的战争,两个文明之间的领土争夺。三体文明的科技比地球文明高等许多,因此,三体人的强大使地球人陷入了恐慌,此后地球进入了危机纪元。
地球为了对抗三体,根据三体人的弱点,执行了“面壁计划”,“面壁人”罗辑通过叶文洁明白了宇宙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过了两百年后,孤傲的人类自以为发明了宇宙飞船就能打败三体,但三体的一个小小“水滴”就把地球飞船舰队全军覆没。仅仅逃出了几个飞船,往外太空飞去,但可怕的黑暗战役在这几艘飞船中爆发,唯独只剩下“蓝色空间号”和“青铜时代号”,后来“青铜时代号”回到地球后被以反人类罪被捕。从此,“蓝色空间号”成了银河系人类。在“水滴”摧毁了飞船舰队后,刚刚从“冬眠”苏醒的罗辑,利用黑暗森林法则威胁三体,如果触发了,不仅地球完蛋,三体也得完蛋。三体文明怕罗辑触发,撤回了“水滴”和他们的第一舰队,此后六十多年,三体文明竟和地球文明友好了起来,地球进入了威慑纪元,罗辑成为了“执剑人”。
六十多年后,拥有云天明送的星星的程心冬眠苏醒了过来。因为她拥有的恒星有一颗行星与地球十分相似,所以让程心苏醒了过来。有大众的信任,她成为了新“执剑人”,但没过十分钟,三体就发起了进攻,因为程心毫无威慑力。三体计划摧毁地球所有的引力波发射台以及利用“水滴”摧毁和它一同前往追击“蓝色空间号”的“万有引力号”。“万有引力号”上也有引力波发射台。但三体并没有如愿以偿,“蓝色空间号”发现了四维碎块的奥秘,摧毁了“水滴”,俘虏了“万有引力号”。并投票向宇宙发出三体的坐标,也就是黑暗森林打击。但地球也会迎来黑暗森林打击。投票通过了,“万有引力号”发射了引力波。从此,这些人永远地成为了银河系人类。
地球上的人和三体人知道后,都陷入了恐慌,三体撤退了。不久后,三体受到了打击,他们的星球被摧毁了。地球进入了广播纪元,并从程心与云天明的对话得知,黑域计划和光速飞船计划,以及地球人自己想出的掩体计划。最后,地球人优先选择了掩体计划,在太阳系别的行星上建立了太空城,地球进入了掩体纪元。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次打击竟是“降维打击”。太阳系中几乎没有人逃出,仅有程心和艾aa乘着唯一的光速飞船逃出了太阳系。
程心和艾aa去了程心和云天明约定的星星,遇到了银河系人类关一帆。后来关一帆和程心去执行任务时,艾aa遇到了云天明,但关一帆和程心出了意外,降落时已过了一千八百九十万年。云天明仅送给程心和关一帆一个小宇宙,在里面躲过大宇宙的坍塌。
后来,他们在小宇宙躲过两年后,大宇宙已过了几千万年,他们接收到了大宇宙的超膜广播,仅留下漂流瓶和生态球,带着所有的质量回了大宇宙……
我认为,故事还没有结束。这场宇宙的旅行,深刻地让我记住了宇宙的样子以及各个文明之间的战争,为了存活下来,利用各种方法消灭敌人,不惜代价:毁灭你,与你有何相干?
宇宙的真面目,还没有解开。但我相信,现实生活中的地球不会像小说中的地球一样,傲慢。毕竟: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宇宙中的生命并不稀少,宇宙是很拥挤的……
科幻读后感篇4
6月三体动画版即将出来的消息,让我又重新燃起了阅读原著小说的欲望,正好同事芳也是刘慈欣的粉丝。她有全套的三体借给我看。
最开始接触科幻类的电影和小说应该是20__年的时候,美国队长1上映,开启了我对漫威系列的转粉之路途。为什么喜欢科幻电影呢,因为它以后“可能”会真实发生。我一直觉得,人类肯定会不断进化,说不一定,未来的几百年后,我们每个人都会进化成漫威里的超级英雄,只是强度不一样而已。
漫威系列让我对超级英雄很向往,虽然有很多细想很恐怖的细节,但是还能感觉到光明存在。然而读了刘慈欣的《三体》后,整体感觉就是黑暗。人性的黑暗,宇宙文明生存的残酷。从最开始叶文洁的父亲、母亲、妹妹所做的选择,做的事情,对于我来说还是很震撼的。小时候也听老一辈的讲过“那段时光”,甚至在火车上都有听老爷爷讲过,“那段时光”相对于现在来说,的确很黑暗,处于当时的人们,应该也很绝望。可是后面不是变好了吗?
子非鱼,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叶文洁痛苦、绝望、麻木我能理解,可她的胆子也太大了,我远远达不到。也许人都是到了绝境了,才能有那般的胆气。她向三体文明发送了信息,要求三体文明统治地球。最后在要死的时候,又教罗辑宇宙生存2条定律。那说明她心里也是没有放弃地球,放弃人类的(也有可能是作者为了后面的情节故意的,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叶文洁最后是不想放弃人类的)。
看三体觉得很压抑,但也觉得精彩。也许这个也是现实存在的(不久将来),就如费米悖论所说的那样,也许是更高级的外星文明还未发现我们,各自在各自的星系里安静地享受着。到了某一天人类发展到一定文明高度,在宇宙中的能量不再守恒的时候。就会备更高级别文明发现,发生着星战争。希望到时候不是我们可以有足够能力保护人类。也希望我们能爱护自己的环境,让地球可以永久持续地生存下去。不要没有被外星文明销毁,反而备人类给毁灭了。就像《神秘博士》里,第50亿年后,人类不得不移居在太空飞船里面,分着500层的船舱里住着。
虽然《三体》看着很压抑,但是会继续看下去的。毕竟大刘的脑洞故事真的很精彩!
科幻读后感篇5
在今年春节档电影中,最为火爆的无疑是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看得许多国人热血澎湃。而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
对于作者刘慈欣,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并非文科出身的他在2015年凭借《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而为人熟知,在他之前的写作生涯中他写就了这部获得中国银河奖特等奖的《流浪地球》。
这本小说发生在未来,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人类不得不离开太阳系。与其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带着地球一起逃离。为了实现这一史诗级计划,人类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推着地球前行。这个计划分为五个部分,但是在第二个部分“逃逸时代”之时,意外发生了:地球上发生了空前的分歧,决裂成了两派,一个是支持“流浪地球计划”的“地球派”,一个是反对这个计划的“飞船派”。当地球脱离太阳系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太阳相较于之前并没有什么变化。疑惑与猜忌在人群中蔓延,“地球派”惨遭剿杀。正当剩余的人们准备转向返回之际,太阳氦闪爆发了,太阳系将逐渐灭亡,人类将不得不带着地球去流浪。
当我开始阅读这部小说时,一直感觉是普通的科幻小说,具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并具备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当读到叛乱之时,画风一转,变成了人类的材积与矛盾,展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道德与人性,最后又转回了“流浪地球计划”,让人具有遐想。对我而言,这是我所看的最震撼的小说。
科幻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点点读后感5篇
★ 狼道,读后感5篇
★ 搭石,读后感5篇
★ 致教师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