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进度和能力水平相匹配,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精心设计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点的组织结构,瑞文巴巴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彝语文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彝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激发积极上进争当班干部的热情。
2.激励现任班干部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
3.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
现任班干部准备一份工作总结的发言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现任班干部上台读事先准备好的发言稿
2.现任班干部谈一谈工作中的收获和困惑。
3.同学们对班干部的发言提出意见和改进措施。
二、畅所欲??
1.说出你心目中的优秀班干部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假如你来当班干部打算怎么做?
三、小组合作,制定方案
大屏幕小组合作出示要求
(1)现任班干部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
(2)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3)若该,请说出充分理由并制定出认为可行的实施方案。若不行,也请说出充分理由,并对现任班干部提出中肯的意见。
(4)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边听边思考,想想别人说的是否有道理。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
(5)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统一整理组里的意见
(6)每组代表上台发言,根据绝大多数同学的意见,制定本班班干部制度。
四、总结发??
班主任总结发言:班干部是一个班的.灵魂和核心,班干部团队直接影响到班级的成长与发展。希望班干部同学真正起到带头和榜样的作用,发挥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让我们的班级一步一个台阶,越来越辉煌!
彝语文教案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记叙墨子在楚国即将大举进攻宋国之际,用巧妙、崐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使他们不敢轻举崐妄动,最终阻止了战争的发生。
教学重点:
1.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2.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找学生讲述《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2.从此故事中引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二.学习课文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
1.生速读课文,概括出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师生讨论,明确:
第一回合是墨子使公输理屈词穷;
第二回合是墨子使楚王理崐屈词穷;
第三回合是模拟攻守,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崐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师生分角色朗读第一回合,讨论:
(1)当墨子请公输杀人时,公输作何表示?
(2)而墨子分析公输造云梯攻宋一事得出的最终结论又是什么?
(3)这场辩论的结果如何?
(4)公输真的“服”了吗?你能揣测他此时的心理活动吗?
4.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回合,讨论:
(1)墨子给楚王讲故事,有什么目的?
(2)楚王是如何评价故事中人的?
(3)墨子又是如何以楚攻宋一事来作类比的?
(4)楚王真的决定不攻打宋国了吗?揣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5.生自读第三回合,讨论:
(1)在模拟攻守前,楚王怎样看待楚攻宋的结果?
(2)而模拟攻守的结果又是什么?
(3)公输真的就此罢休了吗?
(4)墨子又是怎样让楚王彻底折服的呢?
6.教师总结:
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由此而具有曲折有致的'情节美。
三.把握墨子的形象。
1.墨子能够在辩论中取胜,他运用了什么技巧?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2.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评述此种技巧。
3.这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辩才。
4.在辩论过程中,墨子面对公输,面对强国君主,甚至有崐杀身之险时,他有什么反应?
——“沉静”、“从从容容”、“镇静”。(以上几词出自鲁迅先生以此故事改写的小说《非攻》)
5.这又反映了墨子的什么形象?
——拥有过人的胆识。
6.教师总结:
墨子是一位具有过人辩才与过人胆识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崐章由此而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美。
四.课堂小结:
对付强大的敌人,不仅要从道义上战胜他们,还要用实力来震慑他们,这就需要我们具有过人的辩才与胆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录在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非攻》。
2.积累几种文言句式:
(1)排比句式:……不可谓……不可谓……
舍其……而欲窃之
犹……之与……也
(2)判断句式:以……为……
彝语文教案篇3
语文教学面临的时短文长问题迫使语文教师不得不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
在中学语文教改日趋深化的今天,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领悟并达到学以致用的日的,是语文教学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1、依据教学目标,合理设定教学节奏。
我们上课所讲的内容都应统领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备课阶段,我们就应依据每堂课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将所要进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也就是说,讲课前教师应事先设定好一个合理的结构。比如《祝福》,这篇小说的主旨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笔者在备课时,就将课堂的高潮部分设定为主旨分析,具体做法是以一个导读题串穿分析过程: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部分讲课的节奏应稍放慢,给学生思考分析的时间和小组讨论的机会;同时,教师应准确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做到慢而不松,慢而不乱。而导语和结束语则可一带而过。现在年轻教师上课喜欢把导入设计得很长或很花哨,完全没有必 要,有时因为这样的导语意思过深反而起不到启下和激趣的作用。
2、通过控制导问的梯度,调整教学节奏。
我们在设计导读题的时候,考虑到问题的梯度,问题的设计应如洋葱的外皮一样,各自独立,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高明的语文教师往往能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理 解课文,卓有成效地实现其教学目标。但是,有时我们也设计好了这样有梯度的问题,实际教学时却发现有的问题梯度过大,学生不能依据已有信息进行分析;而有的问题梯度过小,分析第一个问题能顺带着解决第二个问题。这时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灵活调控课堂节奏。
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事先设定了15个有梯度的问题:
l、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2、这些套子反映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3、文题中套子包含哪些意思? 4、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乱子让他惊恐不安? 5、别里科夫对漫画为何心惊肉跳? 6、别里科夫对骑自行车怎样看待? 7、别里科夫为何否认恋爱? 8从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斗争中可以看出别墅科夫是什么样的人? 9、别里科夫总是很害怕,他怕的是什么?全城人为什么怕他? 10、为什么写婚事? 11、别里科夫因何而死。12、结尾说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子有何寓意? 13、别里科夫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1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15、小说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普通班按照这15个问题循序渐进地分析很有效;在实验班指导学生分析时,学生在讨论第4个问题时,5, 6两题已顺带解决,就不必再提出了。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又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学机 智,这样才能以教学目标总量之不变应对教学过程中之万变,运筹帷幄,充分而有效地调控课堂的节奏。
3、通过适当地迁移整合来调控课堂节奏。
语文学科有纵览古今的深度,有横看中外的广度,更有与其他任何学科知识相通相连的自由度。因此,语文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篇目时,可依据篇目特点适当进行迁移训练和初高中 知识、文言现代知识甚至是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并通过恰到好处的迁移整合,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
比如教学《荷花淀》,分析水生嫂形象时,笔者将第l课祥林嫂的形象与之对比,并指导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写一个新女性,展现21世纪的时代风貌;教学《神奇的极光》时,指导学生查阅地理书籍,了解其他类似的现象,试着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放慢节奏;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指导学生将其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进行比较分析,通过鉴赏了解到悲剧之美中外相通。这样的迁移拓展性知识整合,将课堂节奏调控得稍慢一些,但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调控课堂节奏的好方法。
调控课堂的方法有很多种,但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不应以教师的调控驾控课堂,而应以调控为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彝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情感。在阅读中感到北京的美丽,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
2.在媒体的帮助下,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美。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布局,热爱北京天安门广场的整齐美。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就学习过:“我是中国人,我爱五星红旗。”你们热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谁去过北京?你们愿意把你了解到的北京介绍给我们吗?(教师相机表扬学生,肯定他们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激发爱国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
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京去转一转、看一看,你们高兴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丢字、加字。
2、(相机鼓励学生读的积极性)指名读课文,注意思考,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3、反馈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三、分析课文:
通过课文的介绍,北京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一自然段:点明本文介绍的主要内容。
第二自然段:
1.了解广场的建筑物的特点,布局整齐。
2.小组讨论,画出广场布局示意图。
3.课件演示天安门广场。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
1、了解路和桥的特点。
2、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感受北京大都市的繁华。
3、通过读表示出对北京的热爱。
第四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
2、你还知道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扩展知识)
第五自然段:
1、了解北京的著名景观
2、结尾课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景观。
3.读指导,“到处……到处”要重读。
4.、你还想要了解哪些有关北京的知识呢?
四、归纳课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北京有什么感受呢?
五、播放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北京召开奥运会的录像。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情景吗?同学们,想一下距2008年奥运会还有年的时间,在这6年中,你准备为北京,为奥运做些什么呢?(发散思维,树立民族自尊心)。“新北京,新奥运”,让我们记住这个口号,更预祝北京能更加美丽。老师也祝愿同学们更加进步!
第二课时
一、回想课文讲了什么?
二、幻灯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指名读,注意读音;齐读。
三、出示生字:
1.想读的站起来大声读。
2.看看哪些字是自己阅读时认识的。
3.观察要学的字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独体字多)
4.怎样记住这些字。(拆分法、口诀法、熟字换部件)
5.范字:严、史。
6.其余字,利用写字书,学生自己仿写,每个字写一遍,同桌互评,哪个字写的好,再写一遍。
7.生板书:想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并组一个新词。
彝语文教案篇5
一、导入:课前先以一个小魔术导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迅速进入角色。然后告诉学生老师的魔术只是雕虫小技,真正有本事的人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俗世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
板书: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文研读:
大家看黑板: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冯骥才),我们以前还学过他的哪篇作品?《珍珠鸟》,关于作者在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没有掌握好的同学课下再温习一下。
什么样的人才叫俗世奇人呢?一俗一奇有什么对比效果呢?(俗世奇人,顾名思义,是指在平淡尘世中身有绝活的艺人。我倒是觉得。“俗世”二字作了巧妙的铺垫作用,使“奇人”更为奇幻。充满神奇色彩。)
本文讲了两个身怀绝技的奇人,刷子李和泥人张,下面大家速读课文,找一找这两个人究竟各自“奇”在何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谈生意,满腔正气显派头;带徒弟,一手绝活传真谛。“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
明确:“刷子李”之奇就在行事奇、做派奇。他手艺出众,技艺高超,原本已在“奇人”之列,但是他为自己设立的近乎苛刻的“从业标准”更是奇崛之极。他以这样的标准使自己远远超越了同行。他其实是用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渲染自己的本领。大胆的“承诺”,充满自信;同时又心细如发,对于小徒弟的内心活动体察入微。
“泥人张”之奇就在手艺奇、行事奇。他技艺高妙,无人能比;他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致敌。这是一位内敛从容的奇人,与“刷子李”形成鲜明的对比。(讲述刷子李的时候可以请同学们一起回顾小时候学过的一首歌曲《我是一个粉刷匠》与刷子李的高超技艺形成对比。)
大家知道我们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是从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进行刻画。本文中的两位俗世奇人,果真是高手,奇绝、妙绝,虽是市井里的凡夫俗子,但却有不平凡的智慧和本领,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他们的形象的呢?你觉得本课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小组内先交流一番再请同学来说一说,注意结合相关语句来谈
刻画刷子李主要是运用了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刻画泥人张主要运用的是哪种描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呢?
学生分小组交流谈看法,教师补充,如:
①善于抓住特征
②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③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手法,如比喻、对比,夸张等
作者在刻画人物的时候杜绝了脸谱化,学过这种刻画方法后大家将自己的习作修改一下,念给大家听听,看看我们能猜出来写的是谁吧?
?俗世奇人》,奇在人物,妙在情节。刷子李、泥人张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的高超技艺更让我们拍案叫绝;除此之外,大家有没有发现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生动形象、有趣、幽默、采用方言,津味十足)
老师改编了一下刷子李:竹板这么一敲呀,这别的咱不说,咱就夸夸这刷子李,怎样显神奇。这天津码头,那是人才济济,各行各业都有那稀罕的活神仙。就说这刷子李,个个都人称奇,他一身黑衣刷白浆,不留一个点,真是很稀奇。我们都要学习那,刷子李的真本事,各行各业显神奇。(掌声)
作业:课下大家把本片课文改编成用天津话的群口相声
彝语文教案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