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太阳》教案7篇

时间:
pUssy
分享
下载本文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确保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编写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瑞文巴巴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大班科学《太阳》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7篇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是个大火球,能放射出光和热。

2、能迁移生活经验进行交流与讨论,了解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知道有了太阳,植物才能生长、动物和人才能生存。

3、让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和交流,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活动准备:

挂图、深色太阳镜或深色玻璃。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入。

圆球红彤彤挂在天空中,雨天看不见,晴天就出现,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太阳)小朋友真棒,我们先自己表扬自己,(棒、棒、棒、我真棒!)好,这节课老师教你们学习《活力太阳》。

二、通过观察,了解太阳是个大火球,能放射出光和热。

1、讲解:太阳是个大火球会发光发热,太阳的能量巨大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光明和热量。

(1)观察太阳的时候我们要意识什么呢?(引导幼儿认识太阳光的强烈,不能用眼睛直接看太阳)

(2)教育幼儿如何看太阳安全。

(3)集体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太阳。

(4)感受太阳会发热的特点,引导幼儿摸摸自己的头发、衣服等感受太阳带来的温度。

(5)小结:太阳像个大火球,不仅会发光,还会发出热量。讲解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

2、了解太阳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知道有了太阳,植物才能生长、动物和人才能生存。

(1)请幼儿仔细看一看图中的动物、植物和小朋友,你们告诉我们太阳有哪些好处。

(2)小树大声地告诉我们:有了太阳,我可以长得更壮。小花说:有了太阳,我才有美丽的颜色。小花猫说:有了太阳,我才能晒着太阳,舒服地睡觉。小青蛙说:有了太阳,我才能活蹦乱跳的。小朋友说:有了太阳我们才有明亮的教室。老师说:有了太阳,我们才能生活。

(3)小结:万物生长靠阳光,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人和动物就没有办法生活,我们离不开太阳。

3、学习诗歌《太阳》。

太阳火红太阳照四方,它的好处说不完,太阳不晒草不绿,太阳不晒花不香,太阳不晒果不熟,太阳不晒苗不长,被褥也要太阳晒,太阳晒了暖洋洋,人体更要太阳晒,太阳晒了才健康。

三、让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和交流,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引导幼儿说说对太阳的了解。个别、分组、集体读诗歌《太阳》。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2

一、 教学目标:

1、在师生听故事,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图画记住故事的内容。

2、培养孩子认真聆听的习惯,激发孩子们丰富的想象能力。

3、图文结合,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4、引导孩子体会一个个阻止太阳掉下来的动物就像一个个天然的、稚嫩的孩童,而这个傻傻的故事背后正是孩童式的本能和无畏。

二、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引导孩子理解故事。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孩子体会一个个阻止太阳掉下来的动物就像一个个天然的、稚嫩的孩童,而这个傻傻的故事背后正是孩童式的本能和无畏。

四、教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堂: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绘本是《别让太阳掉下来》。

(二)听故事,讲故事

1、一群小动物在山上玩耍,他们都有谁呢,小牛、小猫、大熊猫母子、小皮猴、还有小鸟、小松鼠、袋鼠母子,他们每个人都穿着古朴的小花衣,非常可爱。

小牛本来是个黑牛,但是他的角、尾巴和背上装点了花样。

小皮猴是黄颜色的,他有红眼圈,额头、手脚都有花纹。

还有小猫,哎呀,差点看成了小老虎,没有“王”字,嗯,确定是小猫呢。(小朋友们看着是不是觉得眼熟呢?因为啊,这些小动物的形象都来自于民间,牛是陕西泥玩具,猴子、小猫、鸟则是河南的民间玩具。再看整本书的色彩,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这也是有来由的。同时以方、圆、半圆来分割画面,这些都具有漆器的特点,也让这本书更有“中国味”。)

2、发现了太阳,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3、“太阳怎么往下掉”,怎么办呢?(小动物们非常着急!)

(1)小鸟用藤条把太阳捆住。

(2)小猴子想用竹竿撬起太阳。

(3)松鼠们用松果堆起了松塔,想托住太阳。

(4)我们的小黑牛倒立,想用脚顶住太阳。

(5)最终太阳还是掉进了地里。大家又开始挖太阳。挖着挖着,大家又困又累,都躺在地上睡着了。黎明时分,大家惊喜的发现,太阳终于又被他们“挖”出来啦。

(三)、总结

把太阳下山想象成“掉”下来,而小动物们想尽办法不让太阳掉下来,正是孩子们天真无畏的想法。日常生活中,我们面对孩子们所做的一些看似冒险的事情,会不约而同地去严厉阻止,往往会阻断孩子探索世界的劲头。我们不妨适当放手,让孩子们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和他们一起体会童真和童趣。

(四)、认识作者

(1)郭振媛 /文 一个喜欢孩子,热爱写童话书的人。

(2)朱成梁 /图 1948年出生于上海,学生时代在苏州度过。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主要作品有:代表中国参与《地球的一天》的创作,以及《火焰》《团圆》《棉婆婆睡不着》《老糖夫妇去旅行》等。曾获丰子恺图画书首奖、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儿童图书、野间儿童图画书插图佳作奖、博洛尼亚插画奖、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作家奖等奖项。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1、向幼儿介绍太空有许多星球,他们都是朋友,如:太阳、月亮是地球的好友。

2、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妙的愿望。

二、活动准备:

1、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放大镜一面,黑色纸片一张。【幼儿园ppt课件制作】

2、宇宙图片一张。

重点:让幼儿知道太阳和月亮是地球的好朋友。

难点:知道地球、太阳、月亮之间运转的形式:月亮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宇宙图,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问: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神秘的太空中有什么?(幼儿这样回答)[教师出示宇宙图]

2、在太空中有那么多的星球,他们之中谁是地球的好朋友呢?为什么?

小结:月亮离地球最近,一直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又围绕着太阳转,它们一直都不离开。

(二)介绍太阳

1、实验一:昼夜之分

师问: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你知道要多长时间?(一年)

你知道为什么会有白昼和黑夜之分?(教师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进行实验操作)

小结: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动是,自身也在自转,地球转向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实验二:利用太阳光使纸燃烧,介绍同样的作用。

师问:太阳是一个燃烧的巨大火球,温暖的阳光能使地契上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太阳光做那些事情吗?

(太阳灶;太阳船;太阳能电池可用于手表、计算机内;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还可用来发电……)

我们现在就一起来做一个实验,瞧瞧太阳光的威力吧!

(在太阳光下利用放大镜演示纸片燃烧)

(三)介绍月亮

师问:月亮也是地球的好朋友,它围绕着地球不停地转,晚上,我们可以看到皎洁的月亮,那么月亮他自身回发光吗?

(月亮自身不会发光,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太阳的光。)

四、延伸活动

师:在广阔的宇宙中还有许多星球,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金星、水星、木星……)

它们隐藏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秘密,等待着我们小朋友长大了去探索。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一堂课。通过观察一些精彩的太阳图片来讨论认识太阳,这些图片都来源于互联网,正是利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才让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科技为教学带来了很大帮助,可是它也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自然教学中的实验它是无法取代的。只有将信息科技与实验很好的整合在一起,才能让课堂教学更生动、更有趣。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道组成太阳系的星体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顺序并能按一定比例制作简易太阳系模型。

2.意识到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

3.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在教室里和操场分小组教学。

2.材料: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橡皮泥、小皮球等。

第一课时

一、设计太阳系模型。

1.谈话:根据上节课得到的有关太阳系家族成员的信息,说一说太阳系各成员之间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后组织大家在教材第43页的空白处画出太阳系主要成员的位置顺序关系图。

3.提问:如果我们根据已经掌握的太阳系资料做个太阳系模型,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4.学生分小组举行深入讨论交流。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后,教师从八颗行星模型的布局、模拟材料选择以及行星模拟的大小和位置关系等三方面进行总结。

6.指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思考

(1)如果要对九大行星与太阳距离的数据进行处理,如何处理?(指导学生认识到需要按照比例来缩小。)

(2)如果要综合利用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以及九大行星的赤道数据这两组数据来建造模型,如何处理呢?(指导学生认识到比例要一致。)

(3)处理数据后的结果如何?我们还能在桌面上建太阳系模型吗?为什么?(如果兼顾体积和距离两个数据是不可能在桌子上完成这个模型的建立工作,其中的原因在教材说明部分已经有过描述,这里不再复述。)

(4)如果要建一个较为合理的模型,可以怎么做?(指导学生认识可以分别处理两类数据,做不同类型的模型。)

7.指导学生按照大小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体积大小。如果以水星模拟大小为0.5厘米直径的圆球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模拟的大小分别为1厘米、1厘米、0.7厘米、14厘米、12厘米、5厘米和5厘米。

8.指导学生按照距离比例计算各模拟行星的远近数据。如果以水星到太阳模拟距离为0.6厘米为标准,那么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到太阳模拟距离分别为1厘米、1.5厘米、2.3厘米、7.8厘米、14.3厘米、28.7厘米和45厘米。

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1.讲述在室内建立太阳系模型的步骤:

(1)参照一定比例将各色橡皮泥或准备的其他材料分别加工成“八颗行星”。

(2)由于八颗行星都是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且行星轨道基本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可以用泡沫板或其他平板做八颗行星的轨道平面。然后参照八颗行星分布的图片,调整各行星轨道之间的距离。

(3)参照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把行星安置在各自的运行轨道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开始制作太阳系模型,教师深入各小组举行指导。

3.制作好模型后教师组织同学分别交流自制的太阳系模型,并对同学勤于动脑、善于动手的良好品质给予充分肯定。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太阳系的游戏。

1.谈话:为了进一步巩固大家对太阳系行星运转轨道的认识,我们进行一项做模拟太阳系的游戏。2.讲解游戏方法:操场中心由一位同学举起一只篮球代表太阳。8位同学举着象征不同行星的小球进场。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转。谁走的路线离“太阳”远近的次序错了则出局,全部走对后开始第二局。(教师在组织这项活动时不要在地上画出轨道圆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所扮演的角色确定自己离太阳的远近和“运行轨道”,同时让那些走错的同学说一说自己错在哪里。)

3.学生游戏,并在活动中熟悉行星运行轨道的认识。

二、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建造模型

1.提问: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他行星的直径是多大呢?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呢?我们能在操场上完成这样的游戏吗?

2.学生思考汇报,教师小结,指出假若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再按比例缩小九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计算好之后会发现“土星”已经距离“太阳”有143米了,一般学校的操场已无法完成这样的建模活动,如果算上最远的“海王星”更是距离“太阳”有451米之遥!

3.将一颗直径1.4厘米的玻璃珠或橡皮泥球代表太阳,在草场上分别量出距“太阳”0.58米、1.8米、1.5米、2.3米、7.8米、14.3米、28.8米和45.1米的8个点,在这些位置上安排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同学。带领其他同学进行一次“太空之旅”,当走到某一行星前时,不仅强调该行星距离太阳的位置关系,还可以邀请同学说一说他们自己对该行星其他特点的认识。

4.小结:说一说在建太阳系模型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太阳系天体及天体运动特点。

2.会查阅资料,并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教学准备

各种有关太阳系天体介绍的书籍和多媒体资料。

一根1.5米长的细绳、一截6厘米长的塑料管、一个有孔的橡皮塞、一只秒表、一个砝码或几个垫圈。

第一课时

1.提出问题。

(1)播放录像:太阳系各天体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教师提问:关于刚才播放的这段录像,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

(3)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要点。

2.推断与猜想。

(1)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推断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例如:太阳有很强的引力、宇宙大爆炸中产生的能量使得天体在惯性的作用下还在不停的运动、天体之间有磁场在不断的吸引和排斥的过程中使得它们不停地运动。

(2)学生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教师板书要点。

3.制定方案。

(1)学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大多数同学都感兴趣的问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如何分工,如何记录等。

(2)小组汇报研究方案。学生可以吸取别人方案的长处,修改完善自己的方案,也可以指出别的小组方案中明显的问题或漏洞,帮助他人完善研究方案。

4.考察与研究。

(1)各学习小组按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搜集相关资料

(2)教师在各小组巡回参观,但不发表评价意见。当学生按研究方案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提供帮助;当研究方案出现问题,到了不修改无法进行下一步研究时,教师可提供指导。

5.交流与小结。

(1)各小组汇报研究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相同的研究项目,研究结论不同的小组,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其他小组帮助分析原因,最终确定合理的结论。

(2)选评“研究计划最周密、结论最令人信服的学习小组”。

6.办专题小报。

(1)学生小组讨论完善专题小报的制作前的设计工作。

(2)组织学生按照既定计划制作专题小报。

(3)根据学生专题小报制作完成情况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展示、介绍和评比。

第二课时

1.谈话: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行星绕太阳转动都有各自的轨迹,而且转动的周期也各不相同,你知道行星公转周期与什么有关吗?

2.学生讨论后回答。

3.谈话:猜想一下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怎样影响行星公转周期的,把你的假设写在实验记录上。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

5.在学生设计实验汇报并给予评价的基础上,讲解探究行星与太阳之间距离和行星公转周期有什么关系实验的有效方法:首先,把细绳穿过塑料管,一头拴上橡皮塞,一头拴上砝码;其次,捏住塑料管,举过头顶,让橡皮塞做匀速圆周运动,橡皮塞旋转形成的圆代表行星的轨道。注意:使塑料管下的绳长保持不变;第三,分别使转动的绳长为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计算橡皮塞的不同运转周期。

教师在组织同学开展此项活动时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事项:

(1)先组织学生进行假设,例如:离太阳越近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短。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记录。

(2)在此实验中,保持橡皮塞的匀速运动是操作难点。为此。课文设计了套管装置,使实验者能利用重物砝码来显示橡皮塞是否匀速运动。在实验中,教师一定要强调:在橡皮塞转动过程中,塑料管下端的绳长保持不变时,说明运转基本达到匀速,这时开始计时和记录橡皮塞转动的圈数。

(3)可在拴橡皮塞一端的绳子上用彩笔或贴纸、橡皮筋分别标出离橡皮塞20厘米、40厘米、60厘米的位置,以便学生控制转动橡皮塞的力量,使转动的半径保持恒定。

(4)要求学生每次转10圈,然后用转动所用时间除以10,要至少重复3次实验,取平均值,为其公转周期。

(5)注意小组内学生的分工合作。可通过小组讨论或指派的方法,确定转橡皮塞、计时、记录、监督的人选,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本活动适合在操场上散开进行。

6.学生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和实验结论写下来,从而验证假设。

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小结。

8.谈话:在这个实验中,你还发现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儿歌并用动作表现儿歌。

3、理解字词 (海上、草原、冒、森林)。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儿歌 会朗读儿歌

用动作表现儿歌

活动准备:

儿歌磁带、字卡、挂图、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趣味谈话、导入活动

教师出示字卡“太阳”,让幼儿认读并表演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上面除了太阳还有什么?让幼儿说说这些森林、山村、大海漂亮吗?为什么?听听儿歌中是怎样说的?

2、听录音、儿歌欣赏

a:完整欣赏儿歌一遍(小声跟读)

提问:儿歌中都说到了那些地方?

b、分句欣赏(知道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提问:在海上,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在草原,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在山村,猜猜太阳是怎样升起来的?

在森林呐?

c、复述儿歌

教师根据出示的字卡把儿歌完整的复述一遍

3、朗读、理解儿歌

教师:“这首儿歌真好听,我们一起用最好听的声音把它读出吧!

4、儿歌表演

教师:“刚才小朋友读儿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我们一起表 演一下我们的心情吧。

5、做识字游戏

教师:“刚才小朋友表扬的真棒,咱们的字宝宝都做不住了,让我们一起来和字宝宝做游戏吧!

6、活动结束

教师:“小朋友今天玩的高兴吗?字宝宝都回家了,咱们听着音 乐把书宝宝也送回家吧!

活动反思:

我觉得整个活动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目标,甚至比预设的效果要好。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很好的学习了儿歌,认识字词甚至学习了用动作表现儿歌。

整个活动的气氛比较活跃,过程也比较完整,幼儿的参与性很高。活动中,幼儿并不是单调的学习儿歌,而是通过逐渐出示字卡,之后采用了儿歌表演,让幼儿在熟悉到巩固的环境中,进行“无意”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整个活动的亮点,因为大班幼儿喜欢比赛性质的活动,所以我设计了“争棋子”的游戏,让整个活动在幼儿情绪高涨中结束。

但活动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活动中提问问题时,并没有面向所有幼儿,如果能让多点幼儿来做回答,那样会更好

小百科: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6

活动设计背景

太阳虽然对幼儿来说经常看到,但它究竟是什么样儿,对人和动植物有什么好处,幼儿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设计了探索太阳的活动,激发幼儿探索宇宙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太阳。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掌握太阳的特征,了解太阳光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引导幼儿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太阳的特征,巩固并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感知太阳,掌握太阳的特征。

难点:引导幼儿动手、动脑,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的特征。

活动准备

三棱镜、茶玻璃、太阳用处的碟片、七色光图、吹塑纸和蜡光纸剪成的几何图形、图画纸、颜料、彩色笔和红毛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故事《小猫找太阳》。

二、用三棱镜发现太阳光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三、探索太阳是会发光、发热的:

1、幼儿亲身站在太阳光下体验:明与暗,感知太阳会发光。

2、感知“太阳光下”与“没有太阳光”有什么不同。

四、太阳的用处:

1、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2、促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3、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很强的杀菌能力。

4、太阳光照在人和动物皮肤上会使皮下血管扩张,增加有毒物质的排泄和抵抗力。一旦缺少阳光,人和动物的发育都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五、教师引导幼儿以多种形式表现太阳:

a组、用蜡光纸和吹塑纸剪成的图形拼太阳、贴太阳。

b组、用红毛线绕太阳。

c组、用彩色笔画太阳。

d组、将颜料滴在纸上,再把颜料向四周辐射地吹,吹出一个美丽的太阳。

活动延伸:

1、幼儿和太阳做影子游戏。踩影子、做手影、用镜子照太阳。

2、通过画影子,记录太阳不同时间的变化。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成功之处是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认识太阳探索宇宙的兴趣。不足之处是在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时,幼儿对颜色辨别不清。如果重新上这节课,我会先放碟片让幼儿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然后融入太阳光颜色的辨别,这样就更好了。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篇7

活动目标:通过对不同物品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探究,感知水变热与盛水的容器的质量和表面颜色有关。

适用对象:5~6岁幼儿。

活动所需资源:温度计、铅笔、记录图表、四个易拉罐(分别涂上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有盖子)、玻璃杯、塑料杯、易拉罐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

活动过程

说一说太阳的各种用途。

(1)可以利用太阳晒盐、晒衣服。

(2)植物能长得绿油油的、很茂盛。

(3)可以利用太阳取暖。

(4)人们晒太阳能使身体健康。

(5)可以利用太阳能做洗澡的热水器。

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温度,哪种测定方法比较准确。

(1)用体温表来测量温度。

(2)用手来测温度。

(3)用活动室中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试验后得出用温度计测定的温度最准确。)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什么东西做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幼儿讨论。

(1)用塑料罐做个热水器。

(2)用易拉罐做个热水器。

(3)用玻璃罐做个热水器。

试一试,在有盖子的易拉罐、玻璃杯、塑料杯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中加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然后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记录实验结果。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什么颜色的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分别涂上黑漆、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的五个易拉罐装上同样多的水,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涂黑漆的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怎样放置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装入同样多的水,加上盖子,放在太阳光下,摆放成不同的位置,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平放的易拉罐水温最高。

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注意在每个容器中加入同样多的水。

2.每一步实验过程要在同等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7篇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伞的教案模板7篇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教案7篇

科学活动桥的教案优质7篇

三年级下册科学课教案7篇

科学活动桥的教案精选7篇

幼儿园中班科学沉与浮教案优质7篇

幼儿园中班轻与重科学教案精选7篇

你是我的太阳作文7篇

在太阳下的我作文400字7篇

幼儿园教案中班科学教案8篇

大班科学《太阳》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