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落笔写作文都是一次情感的释放,每一篇作文都是我们思想的结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下面是瑞文巴巴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传承》作文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传承》作文篇1
昨天,晚报小记者团请来了第21任雷锋班班长李桂臣叔叔为我们进行了一次讲座,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雷锋精神与雷锋班。
在讲座中,李叔叔告诉我们:雷锋在不满7岁时就成了孤儿,深受地主的欺压,他在10岁时才在荷叶坝小学上了学。雷锋在学校里乐于助人、品行优良,并且在学校里第一个戴上了光荣的红领巾、第一个加入了共青团。雷锋非常想参军入伍,无奈因为身高不达标而无法圆梦,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当兵的梦想,在他的一再请求下,雷锋终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在部队上苦练投弹,学习钉子精神。经过摸索和高人指点,雷锋终于练好了投弹。雷锋常常为有困难的人捐款,还辅导一些同学的学习。大家都说,雷锋坐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可见雷锋品德之高尚。1962年8月15日,雷锋同志不幸被晾衣杆砸中太阳穴而牺牲。
在1963年1月7日,雷锋生前所在的班被称做雷锋班,李桂臣叔叔就是这个班的第21任班长。他曾经到过利比亚做为维和部队。他们帮助利比亚铺了500多千米的公路,修建大小桥梁80余座,我们的解放军叔叔多么了不起呀,一种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时间过得真快,整个讲座的气氛十分融洽,转眼间讲座就结束了。如果我们都像雷锋一样乐善好施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雷锋,只要向他看齐,我们就是雷锋。雷锋是一个伟大的人物,更是一种坚定的信念。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乐于助人,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传承》作文篇2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训,家有家风。
说起家风,打记事起我的父亲就教导我,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友善亲朋的孩子。我家的墙上挂着我妈妈亲自绣的十字绣,五个大字百善孝为先。虽然我家算不上什么书香门第,但是我的家里却一直传承并保持着这样优良的家风。
“百善孝为先”,我的爸爸妈妈不单单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我妈妈家有四姐妹,而我妈妈则排行老二。那时候,我妈妈在上小学,我姥爷姥姥开了一家杂货铺,靠卖点零食养家糊口。我姥姥身体不太好,经常腰椎疼痛,有时候疼得人都站不直,我妈妈看着姥姥受苦心里面非常难受。只要放学回家,妈妈第一时间就会跑到杂货铺去帮忙。咦,您可能会问那我的其他几个阿姨在哪呢?那时候我大姨在上高中,正是学业繁忙的时候。而我另外两个小姨还在上幼儿园呢,啥也不懂。妈妈看着辛苦的姥姥姥爷,暗自做着打算,瞒着家里人,偷偷把学给退了。直到学校老师赶来家里询问,姥姥姥爷才知道这件事情。后来,我只知道妈妈没有再去上学,不太清楚之后发生了什么。但是我能够感觉到,妈妈为这个家是付出很多的。再后来,妈妈认识了同样孝顺的爸爸,他们共同照顾姥姥姥爷的生活起居,我们这个大家庭过的很幸福!
也许,是因为相同的“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现在我也是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我会秉承着爸爸妈妈的教诲,继续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去。
《传承》作文篇3
光阴如梭,一晃儿雷锋殉职就50周年了。细细回想一下自己走过的年轮,很多成长的烙印上面都沾满了有关“雷锋”的名字,雷锋精神始终在深深地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可以说,雷锋是我心中永恒的丰碑。
雷锋在工作岗位上严于律己,默默无闻的为人民服务,一丝不苟的将自己投入工作之中;他在生活中,从不乱花一分钱,节约粮食、水、电,尽量减少国家的开支。他省吃俭用,将剩下来的钱支援农村生产和灾区人民,帮助那困难的人。他还每天扶老人过马路,帮小朋友找妈妈,帮身体有缺陷的人提菜……这些事情,雷锋都当做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
而踏入新世纪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自己的父母、亲人、邻居、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将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捐给灾区、不幸的人和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就这样与社会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作为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学校的一名学子,在学校里就要爱护学校的设置,保护学校的环境:在班级里要热爱班集体荣誉。对同学要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包容。对自己的老师、长辈要有礼貌。对自己的父母、亲人要关心、问候。常去敬老院与那些老人们进行沟通、交流。
我记得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人类社会,被我们创造得如此美妙,你,都看到了吗?瞧,在马路上,时时都有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在公共汽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的情景也常常可见,无论是家中,学校还是社区……学雷锋助人为乐的情景时常会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每每想起雷锋,我便会想起这段话,雷锋早早离我们而去,但我相信,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传承》作文篇4
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中华美德。
古有岳母为儿刺字名流千古,尽显岳氏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要义,彰显曾门家风;现有卢永根心存大教育,甘愿化作护花的春泥,英雄杨科璋以速度书写青春,用怀抱护住花朵。这是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这是代代相传的民族之风!
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辛穆存心。记得,在七年前的一个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外婆突发重病,在住院期间,爸爸妈妈放下所有的一切,就这样交替着、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外婆,每每看到他们疲惫不堪的身影,就让我心疼不已,这段记忆让我永远难以忘怀。这些就是孝心吗?长大后才知道,爸爸妈妈是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现在的我,在家人吃过饭后,我会主动的洗碗,在妈妈下班后,我会主动给妈妈倒杯茶……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恩父母的付出,珍惜幸福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最大的“孝”。
饮水要思源,吃饭当节俭。粒粒盘中餐,皆是辛苦换。小时候爷爷就常讲“节俭兴家,浪费可耻”。这个浅显的道理,深深的印在我的心里。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节俭之人,爸爸妈妈也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在我的家里穿衣服从不讲究穿大牌。爸爸妈妈总说:穿衣只要大方得体就可以。我也是节俭之人,铅笔用到握不住再换新的。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从来都是让我吃多少盛多少,不允许掉剩饭。爸爸妈妈对我的要求是:不浪费,不攀比。时间长了,我就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这完全来自于我严格的家教。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俭是对家庭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之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之长眠。在我家“勤”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了在生活中。奶奶用它勤劳的双手把我家的空地整成一个小菜园,让我们吃上了纯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姥姥姥爷更是勤奋之人,姥姥除了睡觉好像没有一刻是闲着的,好像她的眼里总有干不完的活。还有我的爸爸,他在工作上也很努力,每天早出晚归,总是一丝不苟,踏踏实实。总之,勤奋才能让人上进,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一定也要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长辈们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千年家风,“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幅家教对联,底蕴厚重,韵味深长。于家,这是风范;于国,那是脊梁!我们的国家是千千万万个幸福家庭组成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良好的家风家训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他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幸福的四大目标:和谐文明健康富有,我们的祖国才能更加稳定和谐繁荣强大!
《传承》作文篇5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就是人们心灵充实的平台。
阅读,让我们在繁忙之余获得放松。也许现实的生活让你不负重荷,然而当你读到“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牛郎织女星”时,便会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简单的快乐;当你读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便能领略到隐居生活的恬静宜然;当你读到苏东坡赤壁一游时,便会享受到清风明月的美好……此时此刻,你那因世俗生活而渐渐麻木的心,已经开始漫游在阅读的海洋里,感受阅读的宁静、快乐与满足。春花秋月,对酒当歌,你的心开始轻舞飞扬……
阅读,让我们在茫茫天地中找到心灵的依托。现实总是残酷的,它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诗意柔和,我们总像一叶浮萍,在生活的'海洋中跌宕起伏。没有了根的浮萍,我们该何去何从?是阅读,让浮萍有了偶尔的栖息地。阅读,让我们充实,让我们感觉到心中的充盈。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因而,有了阅读的陪伴,我们不会轻易寂寞,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大千世界的繁华,我们同样可以寻找到心中的伊甸园。亲近“阅读”,我们不会再“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我们也不必再“拣尽寒枝不肯栖”,因为
阅读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包容与博大。
阅读,让我们在冗长的生命中打磨心灵。阅读海伦凯勒的历程,我们的心学会了坚韧不拔;阅读安徒生的精致童话,我们的心学会了单纯天真;阅读鲁迅的锐利文字,我们的心学会了透视现实;阅读冰心的小诗,我们学会了感受人间关爱……我们的心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成长,我们的心犹如一块粗糙的石头,被逐渐打磨得润泽,散发出淡淡的光芒。即使阅读,并不能使每个人都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在繁芜的社会之中,它会给我们点亮一盏心灯,指引我们前行。
如果你觉得现实喧嚣,如果你觉得心中烦闷,如果你觉得生活孤寂……那么远离人群,手捧一本书,进入阅读的殿堂吧!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读者留其名!
《传承》作文篇6
马上就要到夏天了,天气越来越热,而人心也越来越浮躁。可我们家,却始终像墙壁上挂的字一样——静。
那个字是我爷爷写的,也是他对我们全家的要求。现在我们家都喜欢静,我爷爷喜欢安静地挥洒笔墨,我奶奶喜欢读完一本书,父母喜欢安静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我也喜欢在这种静中成长。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爷爷就提出了这个要求,那时的我很小,并不知道静是什么。那一次爷爷带我出席婚礼,我因为好玩就在那又吵又闹。还发出一些古怪的声音。很多客人都因我的古怪被逗笑了,可只有爷爷脸都红了。后来他把我带到角落里,心平气和地对我说:“小宝啊,咱们在外面可不能这样大声吵闹,影响到别人,要文明,要学会静。”
“静是什么?”我很好奇这从未接触过的词。
“静啊,就是保持安静,不大声说话,不影响他人。”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安静,在见到客人后我可以做到爷爷对我的要求,但是那个“静”字却并没有这么简单。
一年夏天,我家并没有开空调。我热得左跑跑右跳跳,在床上打个滚,却一点凉快也没有。我一直央求爷爷开空调,可他并没有理会我。后来他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书法,我并不理解爷爷的做法,因为实在太热,也就随便写了两个字,歪歪扭扭,和爷爷的根本没法比。
“小宝啊,你知道我为什么又不热,又能把这字写好吗?”那是因为我心静下来了。所谓“心静自然凉”,一个人心静下来了,他不会像以前一样躁,也可以专注去做一件事,把事做好。
我并不理解“静”与不热有什么关系,只是像爷爷说的那样坐在他身旁静静看着他写书法。十多分钟后不知怎么的.我没并有原先那么热,但我并没有感觉,一直专注地看着爷爷。这时爷爷把笔给到我,要我再写几个字。我模仿着爷爷,字也端正多了。看着爷爷的笑容,我似懂非懂地笑了笑:原来这就是静。
后来爷爷走了,可那个字依然挂在那里。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爷爷,也明白了静。“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好家风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很多,而这个“静”,也将会伴随我的一生。
《传承》作文篇7
两位书法家,一位刻苦学习前人,另一位徘徊在自我创造中。其实,真正的艺术是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正如没有土地,植物没有基础,所有的枝叶都是茂盛的,所以没有办法谈论春秋的果实。在传承的过程中,中国文化贯穿于各个朝代的缩影之中。从唐诗的.意境到宋词的音韵,从曲剧的情节到小说的丰富,《红楼梦》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如果没有继承权,那么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将成为揭露封建统治黑暗的一张纸。这很无趣。你可以看到明清两代,但你看不到历史。
没有创新,就没有继承的动力。就像没有波浪一样,大海也没有生命力。在没有一丝风的平静中,所有的急流、波浪和波浪都会不知所措。在创新方面,杂交水稻在风暴中傲然屹立。想象一下,如果它只是自然生长,水稻只能抗倒伏和低产,或者容易折断和高产。正是创新使杂交水稻以绝对优势解决了10亿人的粮食问题。这只是一个创新的阶段,一个我们可以看到的阶段。然而,人类的农业已经从刀耕火种、养牛、自然种植、从西部引进新品种转变为今天的机械化经营,以及人工优化作物品种。在这期间,我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创新!
继承与创新犹如历史长河的两岸。有了银行,历史源远流长。无论失去哪一方,历史都会干涸。我们需要继承,我们只继承,我们呼吁创新,我们学会创新。在历史的变迁和演变中,对于那些尚未形成完整价值体系的人来说,传承是一种引导和启迪。继承告诉人们他们的前辈已经走过的路,没有必要再去探索它。当路走到尽头,无尽的沙漠草原就在眼前时,你就熟悉了旅行的技巧。此时,创新是你的指南针,在未知的生命之地延伸道路。
我们很幸运能学会继承遗产。在继承中,我们变得理性,学会创新。我们很高兴。在创新中,我们变得清醒。就像这两位书法家一样,向前人学习就是取长补短,总结成书造字的一般规律。因此,理性的自我创造就是他是一个艺术家。
《传承》作文推荐7篇相关文章: